新闻中心

固态电池:千亿市场加速扩容,材料端迎爆发增长期!


固态电池正在改写全球能源格局。

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,这种新型电池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,中日韩三国在研发竞赛中暂时领先,欧美国家正在加紧追赶。

这场技术竞赛的核心战场在上游材料领域。

与传统锂电池不同,固态电池的关键在于电解质材料。

目前全球主要研发方向集中在硫化物、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种技术路线。

国内企业在硫化物电解质方面取得突破,天华新能占据全球60%市场份额,其量产线投产后成本比日本同类产品低40%。

氧化物电解质方面,上海洗霸实现吨级量产,良品率超过98%,成本仅为进口产品一半。

正负极材料同样面临技术革新。

高镍三元正极搭配硅基负极成为主流方案,能量密度突破300Wh/kg。

当升科技研发的超高镍NCMA正极已进入中试阶段,容百科技的高镍三元材料供应给宁德时代和比亚迪。

负极材料方面,璞泰来开发的锂铜复合负极已实现量产供货。

稀有金属资源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。

锂资源企业天齐锂业掌握全球品位最高的格林布什锂矿,赣锋锂业实现硫化物电解质量产。

锆材料供应商三祥新材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%-38%,其高纯度产品已通过头部企业验证。

稀土资源方面,中矿资源控股的Tsumeb冶炼厂锗金属储量达746吨。

市场前景令人瞩目。

专业机构预测,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11.1GWh,2030年突破614.1GWh,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。

上游材料占比约40%,意味着千亿级市场空间正在打开。

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三重因素共同推动行业快速发展。

技术突破带来新的产业机遇。

硫化物电解质前驱体已实现国产化替代,氧化物电解质良品率持续提升。

金属锂带加工技术取得进展,超薄超宽锂带实现量产。

界面阻抗问题逐步解决,电池循环寿命得到延长。

产业布局呈现集聚态势。

长三角地区形成从材料到电芯的完整产业链,珠三角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布局。

中西部资源型企业向上游材料延伸,构建资源技术双优势。

多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加速技术转化。

全球竞争格局正在重塑。

日本企业在聚合物电解质领域保持领先,韩国企业在量产工艺上具有优势。

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规模,在产业化进程上占据主动。

欧洲通过政策扶持加速技术追赶。

安全性突破成为关键卖点。

测试数据显示,固态电池在200℃高温和针刺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,彻底解决了液态电池的热失控风险。

这一特性在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具有特殊价值。

成本下降路径逐渐清晰。

规模化生产使电解质材料价格每年下降15%-20%,设备国产化降低投资成本。

垂直整合模式帮助龙头企业建立成本优势,部分产品已具备商业化条件。

新进入者带来创新活力。

科研院所孵化企业聚焦细分领域,创业公司探索新型技术路线。

传统材料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切入赛道,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。

标准体系正在完善。

国内已启动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国家标准制定工作,龙头企业参与其中。

国际标准组织开始关注这一领域,中国专家获得更多话语权。

资本市场热度持续升温。

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表现活跃,机构调研频率增加。

产业基金加大投资力度,地方政府配套支持政策陆续出台。

一级市场融资案例增多。

技术瓶颈仍需突破。

界面稳定性问题影响循环寿命,大尺寸电芯良品率有待提高。

低温性能需要改善,快充技术尚在研发。

这些难题的解决将决定产业化进程。

应用场景逐步拓展。

除新能源汽车外,固态电池在航空航天、医疗设备等高端领域展现潜力。

部分企业开始小批量供货,实际应用数据不断积累。

专利布局竞争激烈。

头部企业年申请量超过百件,核心专利成为争夺焦点。

跨国专利纠纷开始出现,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。

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。

具备材料研发和工程化经验的专家供不应求,企业开出高薪招揽人才。

高校加强相关专业建设,培养储备后续力量。

固态电池正在开启能源存储新纪元。

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产业链持续完善,这场能源革命将深刻改变多个产业格局。

抓住机遇的企业有望在千亿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