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固态电池迎来爆发年!2025产业链全景揭秘与投资指南


工信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《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-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》明确表示,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领域重点专项,提升协同攻关效率,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。 此外,八部门联合发布的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,支持锂电池、钠电池固态化发展,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-5家全球龙头企业。 技术突破比预期更快。 亿纬锂能"龙泉二号"10Ah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,能量密度达300Wh/kg,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、低空飞行器及AI高端装备。 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正式贯通,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,良品率已达90%。 令人振奋的是,公司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。 资本市场的热情同样高涨。9月8日早盘,固态电池板块掀起涨停狂潮,厦钨新能以20%涨停领涨,金银河涨超14%,上海洗霸、天赐材料等多股同步封板。 这种资金追捧并非盲目炒作,而是基于产业基本面的实质性进展。 技术路线之争:硫化物路线成为主流选择 目前固态电池主要分为聚合物、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种技术路线,每种路线都有其优劣势。 聚合物电解质具备安全性高、重量轻、容量大等优点,但离子电导率很难大幅度提升。 氧化物电解质空气稳定性较好,但离子电导率不如硫化物电解质。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较高,高温性能和安全性能好,但化学稳定性相对较差。 行业共识正在形成。 硫化物路线更接近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,被视为固态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。 这一点从各大企业的布局可以看出:宁德时代、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纷纷选择硫化物路线作为主要攻关方向。 硫化物路线的优势明显:离子电导率超高,室温下可达10⁻²~10⁻³ S/cm,接近液态电解液水平;热稳定性好,不存在漏液风险;能量密度高,有望突破500Wh/kg。 但这些优势背后也面临着挑战:硫化物环境敏感性高,遇水氧生成有毒H₂S气体;界面兼容性差,电极/电解质界面易形成高阻抗层;成本高昂,目前硫化锂原料占电解质成本80%(价格高达480万元/吨)。 产业链全景图:从材料到设备的投资机会 固态电池产业链相比传统锂电池有显著不同,带来了全新的投资机会。 材料端是变化最大的环节。固态电解质取代了传统液态电解液和隔膜,正负极材料也需要升级适配。 正极材料需要向高镍三元及富锂锰基方向发展,以发挥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的特性。 负极材料则需要迭代为硅基负极和锂金属负极,进一步推升能量密度。 电解质领域,硫化物路线的硫化锂材料具有明确的增量空间。 天齐锂业创新技术将硫化锂生产成本降至行业平均水平60%,年产50吨硫化锂中试项目已实质落地并动工。 当升科技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实现吨级出货,成功应用于无人机、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。 设备端同样迎来革新。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较现有电池存在显著差异,前段侧重于"干",涉及到辊压机、干法一体机等设备;中段侧重于"叠",涉及到全自动叠片机;后段侧重于"压",涉及到高压化成设备。 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额达124亿元,同比增长近70%。 海目星上半年新增订单约44.21亿元,同比增长117.5%。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设备企业订单激增的现状。 量产时间表:2027年成为关键节点 各企业纷纷公布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,2027年成为普遍认可的关键节点。 宁德时代表示将在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。 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正式贯通,良品率高达90%。 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,"龙泉二号"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。 整车厂的布局同样积极。东风汽车宣布其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上车,能量密度达350Wh/kg并拥有超1000km的续航。 上汽集团计划在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,并在2027年实现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新车量产交付。 国际车企如大众、宝马、丰田等也积极研发固态电池,预计在2025年至2027年间实现量产。 EVTank预计,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,到2030年将实现较大规模的出货。 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.1GWh,其中全固态的比例将接近30%。 应用场景拓展:从高端车到低空经济 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正在从高端汽车向更多领域拓展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上汽名爵MG4于8月正式上市,其中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售价在10.28万元,使半固态电池进入主流价格带。 这标志着固态电池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应用。 低空经济成为固态电池的重要应用场景。亿航智能的EH216系列eVTOL将采用国轩高科46系列高能量密度圆柱电芯。 南都电源斩获全球最大的2.8GWh半固态储能项目订单。 这些应用对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安全性和轻量化提出了更高要求,正好发挥固态电池的优势。 消费电子领域也在加速导入固态电池技术。 智能手机品牌真我realme与锂电池企业冠宇联合宣布,双方共同研发的15000mAh超大容量电池已成功应用于真我全新概念机型,使用100%硅负极电池,搭配固态电解质实现了能量密度达490Wh/kg,日常使用续航可达5天。 人形机器人是另一个潜在的大市场。由于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极高要求,人形机器人需要高性能的固态电池作为动力源。 随着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的推进,这个市场的潜力正在被逐步释放。 投资策略:寻找确定性最高的环节 面对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机会,投资者需要关注确定性最高的环节。 设备企业是目前确定性最高的投资方向。 由于固态电池生产工艺与传统锂电池存在显著差异,无论哪种技术路线最终胜出,设备企业都将率先受益。 先导智能、利元亨等设备企业已经获得了大量订单。 材料环节同样值得重点关注。电解质材料是固态电池的核心,硫化物电解质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。 正极材料需要向高镍方向发展,负极材料需要向硅基和锂金属方向发展。 天赐材料、当升科技、容百科技等企业在材料领域有着深厚布局。 电池制造环节需要选择性关注。宁德时代、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具有明显优势,但固态电池技术仍在快速迭代中,技术路线的选择存在不确定性。 对于投资者来说,可以采取"核心+卫星"的策略。 核心仓位配置设备企业和材料龙头企业,卫星仓位可以适当配置技术领先的电池制造企业。同时要密切关注技术路线的发展,及时调整投资组合。 风险提示:产业化仍面临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,但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。 技术瓶颈是首要问题。硫化物电解质界面阻抗(需 <100Ω)、氧化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(需> 10⁻³ S/cm)等指标尚未完全达标。 固态电池对使用环境要求仍较为苛刻,想在日常场景中应用仍有难度,量产还需时日。 成本问题是另一个挑战。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远高于传统锂电池,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材料创新来降低成本。 天齐锂业通过创新技术将硫化锂生产成本降至行业平均水平60%,为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。 市场竞争也在加剧。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规划产能超60GWh,可能导致2028年后产能过剩,技术落后企业面临淘汰风险。 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能力,避免投资那些只有概念而没有实质进展的企业。 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。欧盟碳关税细则、美国IRA法案补贴申领条件等仍需细化,可能影响企业投资决策。 国内政策虽然目前非常支持,但也会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。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,从政策支持到技术突破,从资本涌入到应用拓展,这个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 对于投资者来说,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,也需要谨慎看待其中的风险。 真正的投资机会永远属于那些能够准确把握产业趋势、深入理解技术路线、理性评估企业价值的投资者。 在固态电池这个新兴领域,我们需要既保持热情,又保持理性,才能在这个可能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能源革命中分得一杯羹。